日期:2008年12月02日 来源:admin 浏览:8307次
近年来,独生子女已成为在校大中小学生的主体。他们物质条件优越、头脑聪明,但由于种种原因,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表现出心理和行为问题。儿童时期的家庭教育、父母的养育方式是形成人格障碍的重要原因。独生子女承担了父母更多的期望,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压力,父母给予了他们更多的爱,同时不自觉地也希望索取得更多,比如荣誉、面子等等,让孩子感觉极不平衡、不对称,从而产生叛逆,所以独生子女是人格障碍的高危人群。
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养方式导致孩子出现的人格问题也不相同:父母比较强势或父母之间关系紧张,孩子容易形成焦虑、回避、冲动型人格障碍;父母比较冷漠,孩子容易形成分裂、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容易出现自恋、依赖型人格障碍。
大量研究与调查结果指出,人格障碍一般是15岁以前就开始形成。儿童的早期教育对人格障碍的预防相当重要。孩子出现人格障碍倾向后,要及时进行干预。18岁之前,人格障碍倾向都是不稳定的,是可以改变和逆转的。孩子进入青春期时,逐渐用自己的想法来取代父母的观念,这时人格障碍倾向表现得最为明显,也是心理辅导和干预的最好时机。研究发现,通过正确的辅导和干预,60%的孩子在成年后可以恢复正常,90%情况会有明显好转。
干预的方式有两方面:一是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要发生改变,家长要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营造健康的家庭环境;另一方面,与老师、同学的关系和学校的教育方式,很容易成为孩子心理问题的诱因,所以老师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成绩,还要注重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人格障碍形成后,矫正难度较大,需要进行长期而稳定的心理治疗,其基本要领是在稳定心理状况的前提下,慢慢地促进性格上的改变,一般需要专业的心理医生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