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常用的心理防卫机制
日期:2008-03-21 浏览:15113次
大学生常用的心理防卫机制有以下几种:
(一)压抑
压抑防卫机制,是“自我”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执行的心理机能。
压抑的正面作用是:当个体产生与社会规范相悖的内心冲动或需求时,如果个体不加以压抑和控制而任其发展下去,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挫折并产生焦虑和痛苦。压抑起到保持其心境安宁;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作用。一个成熟的有修养的人是一个懂得运用压抑作用的人。
但是压抑有其负面作用,因为被压抑的欲望与冲动并未消失,只不过是在意识的监督之下暂时潜伏下来,一旦有机会就可能活跃起来,引起意识领域轻微和短暂的扰乱现象。同时,如果过分地使用压抑作用,把自己正常的欲望和本能拼命地加以压抑,就会形成一种病态的反应。如强迫型人格异常者,就与他们过分地使用压抑作用心理防卫机制有很大的关系。
大学生们正值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旺盛期,应适当地学会使用压抑作用来调节内心的冲动特别是性冲动,使自己恰如其分地应付现实环境。当然在不触犯社会价值规范的同时,也不应过分地压抑自身的一些正常欲望和冲动。
(二)升华
升华是指个体在遇到挫折后,将自己不为社会所认可的动机或欲望转变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动机或需要,表现出富有建设性、有利于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较高层次和境界的行为。如某大学生失恋后,将其精力转到写诗、写小说或其他创作活动,抒发自己被压抑的情感。
升华作用能使原有的动机冲突得到宣泄,消除焦虑情绪,保持心理安宁与平衡,同时,又创造了积极的社会价值,利己利人。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应当学会运用升华作用,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创造性,真正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三)幽默
幽默是指当一个人处境困难或陷入尴尬境地时,以幽默来化解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幽默是一种高尚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人格发展较成熟的人,常懂得在适当的场合使用幽默,摆脱困境,减轻内心的紧张感。
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紧张之余,养成一份幽默感,不但有利于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十分有利于破除人际关系的僵局,促进人际交往。下面是有关幽默感培养的几点建议:①尝试着发现事物的光明面;②即使面临困境,也能保持达观、开朗的态度;③不必顾虑太多;④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幽默感;⑤感到沮丧不安时,试想一些可令人发笑的事;⑥经常持开朗态度待人;⑦百思不得其解或心理矛盾时,尝试用幽默感来解决。
(四)合理化
合理化又称文饰作用,是指个体以个人需要为理由来解释自己不能改变的事实,或为自己作辩解。其目的就是以正当的动机去掩饰自己的真实动机或愿望,从而为自己解脱。这是人们运用得较为广泛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如社会生活中常见的“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
每种现象或事件的发生,都有许多理由可以解释。合理化从个体心理需要出发,选择其中一些合乎内心需要而表面上又合乎社会规范甚至是冠冕堂皇的大道理来加以解释,以避免心理的不安。如某大学生考试成绩不好,一味怪老师评分不公正,以求自己内心平衡。
大学生适当地运用合理化作用,可以缓和心理紧张,消除心理压力。减少直接攻击行为的产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如果运用过度,就会产生“自欺”现象,妨碍人们去追求真正需要的东西。
(五)补偿:
补偿是指个体行为受到挫折或个体某方面有明显缺陷而无法达到目标时,便加倍努力发展其他方面的优势和特长以及获得其他方面的成功,以此弥补由挫折或缺陷而丧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具体表现为“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如某大学生长相不佳,于是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获得人们的注意,从而成功地维护了自尊。
大学生们相当广泛地运用补偿作用,如学习成绩不好,社会工作却做得有声有色;貌不出众,语不惊人,却能写出一手好文章等等。补偿作用的合理运用,对维护自我形象,增进个人安全感,提高自尊心是极为有利的,但过分地运用或运用不当,则可能产生负面效应。如某男生性格柔弱,为证明自己是堂堂男子汉,便满口粗话,抽烟喝酒,口出狂言,这是过分运用补偿作用的结果。另外,并非所有的补偿目标都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因为目标有高尚与庸俗、进取与沉沦之别,大学生应当选择具有正面价值的补偿目标。
(六)投射
投射又称外射作用,是指个体将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承受但又是自己具有的冲动、动机、态度和行为转移到他人或周围事物上,认为他人或周围事物也有这样的动机和行为。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见青山多抚媚,青山见我亦多情”等就是投射作用的写照。投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通常又是无意识的。美国的一项实验研究,请大学生联谊会的每一个成员评价其他成员的吝啬、固执、散漫等品质,每个成员也要对自己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大家公认的不好品质特别突出的那些大学生,却未意识到自己具有这样的品质,他们反而倾向于把这些令人讨厌的品质加到别人头上,而且比别人更为明显。
人际关系紧张的大学生可能较多地运用投射作用。应该说,投射行为对减轻大学生自身的某些动机和行为的内疚感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如果将自己的过错或不当的想法总是归咎于他人和社会,就会妨碍自己正确地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系,不利于自己的成长和发展以及社会安定团结。
(七)否定
否定是指把已经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加以否定,认为它根本没有发生过。其目的是以拒绝承认痛苦事实来躲避心理紧张和不安,是一种最简单、最原始的心理防卫机制。
否定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护自己,给自己多一些时间来思考并作出决定。但它并不能使被否定的问题得到解决,从长远来看是不足取的。如果严重的话,还会减低人们对现实的适应能力,甚至产生妄想等精神病征。大学生作为具有健全神智的人,应当尽量避免运用否定,特别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更不应该使用。
(八)仿同
仿同又称自居作用或认同作用,是指个体在受挫时,效仿他人经验和行为,或把别人具有的优点加在自己身上,以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自信心,从而减轻内心的挫折感。向成功人士学习看齐,或汲取他人的优点,有助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但是如果为掩饰内心的自卑,而单纯去模仿他人的言行、举止、穿着,则不利于大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和成熟。另外,那种借父母、亲戚的权势“狐假虎威”的做法,更是令人不屑的。
(九)退行
退行又称倒退作用,是指个体受挫后,用较幼稚或低于现实水平的行为来取得别人的同情和关注,从而逃避紧张和焦虑。一个人的人格是以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走向成熟的,当遇到挫折时,成人会采取比小孩更为成熟的应付方式。如果一个成人遇到挫折时,却放弃已经成熟的应付方式,而使用较幼稚的方式去应付困难或满足欲望,就是一种退行现象。如大学生因考试不及格而嚎啕大哭。大学生在心理上尚未完全成熟,在遇到困难或不开心的时候,偶尔哭闹一下,显得正常且容易被他人接受。但如果常常使用,或借此来博得人家的同情和关注,以避免面对现实问题的痛苦,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态。
(十)幻想
幻想指个体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因无法应付而运用想象的方式,使自己从现实中脱离出来,或耽于幻想的境界之中,以此获得内心的满足。这是一种思维退行现象。幻想可以使人暂时获得安全感与满足感,但也带有浓厚的自我陶醉虚幻色彩,过分使用则容易使人逃避现实,不务实际,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十一)转移
转移又称移位作用,是指将在一种情境下属于危险的情感或行为,不自觉地转移到另一种比较安全的情境下表现或释放出来。如某大学生受到老师的批评,回到宿舍后无缘无故地向舍友发一通火,使舍友感到莫名其妙。转移作用对减轻心理压力,避免不当的攻击行为,维护上下级关系等具有一定的作用,但转移对象不当,或对之采取直接的攻击行为则是十分有害的。
(十二)反向
反向是指当个体受挫时,采取一种与原意相反的态度或行为的心理防卫机制。其目的在于避免或减轻自尊心受损。反向作用若运用得当,可能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但过分使用,则会使自我意识扭曲,动机与行为脱节,导致心理异常。如某位大学生明明不喜欢某位老师,却过分地讨好对方,结果可能使对方产生警觉和怀疑,从而影响双方良好关系的建立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