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学生心理

“我是一面镜子,我要把父母唤醒”

日期:2017-05-31   浏览:15204次

        都说,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家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央视用十年时间策划,两年时间摄制,最后打磨而成的一部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纪录片【镜子】。

        这部仅3集,时长仅90分钟的纪录片,内容很简单。

        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武汉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然而却在其中让自己接受到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关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启蒙教育。

        原来,相对于有问题的孩子,“问题父母”更需要被改造。

        原来,所有孩子的问题,都不是问题,而是家庭问题的结果。

        这样的视角虽然在家庭治疗的领域中已是陈词滥调,然而能在主流的电视媒体中看到这样的视角,不禁叹慰。

        中国人开始逐渐停止对“问题少年”的苛责,而更多的开始对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进行思考。

        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他们的世界。

        他们会在父母关系发生问题时敏感的捕捉到家庭内部矛盾的互动,并揽下所有罪责。成为家庭的“代罪羔羊”。他们会成为小恶魔,出现各种问题行为,以求得父母之间的暂时休战,以及同时关注。

        在另一个极端,他们又或者会成为父母任一方的“情绪配偶”,担任起父母另一方的责任,类似小爸爸或小妈妈,习惯于安抚一方父母的情绪,以失落的童年补偿缺席一方的角色,与一方结成一个过于纠缠的次系统。

        事实上,家庭治疗的观点通常认为,在一个健康的家庭结构之中,夫妻关系理当成为定海神针,即夫妻关系要重于亲子关系。

        当夫妻关系不和睦,孩子被迫卷入父母的战争之中,夫妻之间的二元关系也开始演变为三角关系,孩子便常常沦为家庭角力的牺牲品。

        我们都想要爱自己的孩子,这种爱和亲密关系的本能,在上个世纪就被精神分析特别是依恋理论以及哈洛的恒河猴研究所证实。

        但是爱之切却不一定能得。

        求不得,怨憎会的原因不是不愿意给与,而是不知如何给与,或给与的尽是一厢情愿的伤害。

        为何不知如何给与?因为自己也从未得到过健康的爱。

        这是解释家族中代际传承的问题关系模式和创伤的理由,但人类又怎可看做是一面简单传递代际遗传基因的“镜子”?

        早就有研究通过中国人和西方白人的脑成像研究发现,与西方人有显著的差异,中国人的“自我概念”是与“母亲”、“家族”等取向联系更加紧密的。

        也就是说,生而为中国人,如果仅仅将父母视为创伤的始作俑者,然后简单地否定父母,把自己的问题都归因到父母身上,而自己只是躺在童年的创伤上不愿前进,那么实际上我们也是在否定自己,切断自己的亲密关系。

        生而为人,何人不是带着伤痕在世上生存?

        与父母和解,不代表背叛了童年的创伤,更不等同于认同上一辈的教育方式。

        与父母和解,是因为我们已经成长到有力量去面对、审视过去的自己和与父母的关系;是因为我们已经生长出力量,比我们的父母更有爱和表达爱的能力。

        与父母和解,不再囚禁于怨恨的囹圄之中,从我们这一代开始,生长出一口可以滋养我们的孩子的活泉。

昆明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