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心理热点

任性,并非是他无理取闹

日期:2009-03-20   浏览:9142次

  任性的孩子,在父母眼里都是相似的:为达到目的,哭闹不止,把父母搞得精疲力尽。有的父母打骂,不起作用;有的父母听之任之,孩子仍不罢休。父母唯有长叹:都是独生子女,太过于娇惯了,以前哪听说过这样的事。
  也许事实并非如此
  苏苏5岁,平时蛮听话。可是,用她妈妈的话来说,就是那天不知发了什么疯,直闹到了午夜,才在极度疲倦中睡了过去。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那天,苏苏约了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到家里玩。苏苏拿出自己所有的玩具来招待小朋友。两个孩子玩得挺愉快。本来,如果事情一直这样下去,也就没什么了。可是,即将结束游戏时,那个小朋友忽然从包里取出一辆遥控小汽车。
  小汽车顶上,亮着个红灯,闪啊闪的。
  “给我玩,给我玩。”苏苏开心得不得了,“我玩一下。”
  “好,就玩一下,”小朋友倒也大方,“玩一下我就要回家吃饭了。”
  苏苏好奇地拿起小汽车,上上下下地翻看了一番,然后用遥控器指挥着它,在房间里绕起了圈子。绕了两圈,小朋友就把车收回包里,坚决地要回家了。苏苏留不住小朋友,只好任由他离去。
  “妈妈,我要小汽车。”小朋友走后,苏苏向妈妈提出了要求,“我也要小汽车。”
  “好,”苏苏妈满口答应下来,“明天去买,今天商店关门了。”
  “不,我要小汽车,我现在就要。”苏苏坐到地上,哭叫起来。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苏苏妈急了,一把拉起苏苏,“都答应你了,你还想怎样。”
  “我要小汽车!”
  “唉,这孩子怎么变得这么任性?!”苏苏妈悄悄地叹口气,“快去睡吧,明天就买。”
  然而,苏苏却一直没有安静下来。反反复复地重复着那句话:我要小汽车。苏苏妈被苏苏的任性气得没办法,如果现在能够买到,苏苏妈宁可立即买给她,也不愿她这样闹个没完。但现实情况,又实在不允许她这么做。
  任性,实在是太任性了!
  这是苏苏妈对苏苏所下的结论。
  其实,这个结论是错误的
  苏苏的任性,并不是不讲道理的胡闹,而是她有着一种强烈的心理需求。
  随着生理发育,孩子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他们对这些事物的正确与否,不可能像成人那样进行瞻前顾后的分析,再做出决断处置,而是仅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尽管这些事物往往是对他不宜、不利,或者是有害的。
  而父母多以成人的思维去考虑孩子参与的结果,完全忽略了孩子参与的情绪和兴趣。实际上,这种情绪和兴趣,就是孩子很想接触更多新事物的心理需求。
  其实,苏苏仅觉得那小汽车有个闪亮的灯,好奇那个灯为什么会闪亮而已。当这种心理需求得不到安抚时,她就与妈妈作对,以哭来抗议。不达到目的,绝不罢休。
  处于独立性萌芽期的孩子,一切事物都想亲力亲为,想弄个透彻,这原本是好事。但是,这种“亲力亲为”的心理,往往会在不合实情中表现出来。这种任性,实质上是一种与父母对抗的逆反心理,其根源又在于父母初始没有重视他的心理需求。
  面对这种情况,父母切不可简单地以孩子任性来对待。只要父母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并认同这种需求,给以足够的重视――苏苏妈,就完全可以和孩子聊聊那辆小汽车,聊聊车上的小红灯,并对明天和孩子一同买、玩小汽车进行想像,这样一来相信解决孩子的任性并非难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