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心理热点

得了强迫症以后应该怎么办?

日期:2013-08-17   浏览:9743次

 
  喜欢清洁、细心检查,原本都是良好的习惯。可这些行为要是成了一种“非如此不可”的“仪式”,就可能强迫症扯上关系了。
 
  在心理学上,强迫症被认为是一种精神障碍,这类患者明知道自己不停在做的事或在想的问题毫无意义,却停不下来,而且越想抵制,越会感到紧张和痛苦,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自己的工作、生活。
 
  从分类来看,强迫症分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两种。反复检查、反复提问或是不停数数等为强迫行为。而强迫思维患者则会反复出现毫无意义的想法、怀疑或恐惧等。比如有些人总怀疑自己是不是开车撞到了人,有些人莫名其妙地对某些数字产生恐惧,认为它们“不吉利”。当然,还有很多时候强迫思维与强迫行为是同时存在的。
 
  使用拖延战术
 
  如果你有强迫倾向,可以试试运用“15分钟法则”,它可以延长强迫行为的反应时间。例如当你刚开始要求自己洗手时,就告诉自己过5分钟再洗,此后,延迟的时间也可以逐渐延长。这段时间并不是用来被动等待的,而是“再确认”一下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是不是强迫症造成的,想想为什么会如此,然后转移一下注意力,做些其他有兴趣、有建设性的活动。
 
  总是强迫性检查的人,则可以试试这个方法:假如你总是要检查门锁,那就请试着仔细地、缓慢地锁上门,把这个动作深深记在心中,并告诉自己:“门现在已经锁上了,我看见门已经锁上了!”这样,你得到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门已经锁上了,所以当强迫性冲动要你去检查门锁时,你就能马上“确认”:那是强迫性想法,那是强迫症!
 
  但以上的“招数”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而且未必对每个人都有效。要治愈疾病,最好还是寻求心理专业人士的指导,接受系统的治疗。
 
  高发人群
 
  通常内心追求完美、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人更易患上强迫症。因为这些人总对自己不满意,会习惯性地反省自己,甚至苛刻地检查自己的言行,放大缺点,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通过重复某一行为或观点,修正自己的“不足”。久而久之形成习惯,牛角尖越钻越深,最终让自己陷入不反复做就焦虑,越做越焦虑的恶性循环之中。
 
  除了性格特征,某些职业的特定要求也容易导致从业者形成强迫症。在临床上见得最多的是会计。这些人每天面对的都是精确的数字,容不得半点马虎,所以反复校对成了他们对工作负责任的一种体现。与此相似的还有教师,她们的工作虽然不像会计那样精细,但一个称职的老师,需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需要细心对待孩子的功课。所有这些工作上的优点,一旦无限放大,就像是给强迫症的入侵打开了一扇门。
 
  其实,无论是先天的性格造就,还是后天的工作使然,强迫症患者都有一个统一的特点:他们对自己期望过高,即使不断努力,仍难达到目标,于是引发骨子里的自卑。也正因如此,在强迫症的治疗方法中,才会有增强自信一项。
 
  应对办法
 
  强迫症,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个家庭的事;它可能带来不止一个人的痛苦,而是一个家庭的痛苦。
 
  比如,一个极度怕脏的人,会要求家人也不停地洗手,会用消毒液到处消毒……一旦家人忍受不了开始反抗,矛盾就随之产生,该怎么办?专家表示,与其限制强迫症患者的不合理行为,不如多多交流,找出导致重复行为的原因,否则很可能会令病情加重。
 
  预防措施
 
  防病一向优先于治病,强迫症自然也不例外。在了解如何预防强迫症之前,我们先要知道的就是什么导致了强迫症,如此才能有的放矢。
 
  对于引发强迫症的原因,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它既与遗传、大脑结构、神经递质有关,与社会环境也有关系。而相比较生物学因素,社会环境因素更容易被提前干预。即便是追求完美,易患强迫症的个性,也能在正确的环境影响下出现转变。
 
所以,从小注意个性的培养十分必要。家长不要给予过多的、过于刻板的条条框框,也不要强加给孩子过高的期望,因为由此产生的压力可能导致强迫症。屈英还特别提醒,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事事一丝不苟就是好事,其实这种个性反而容易导致他们成为强迫症患者的“后备军”。
  而有强迫倾向的人,应多参加集体性活动及文体活动,从事有兴趣的工作,培养爱好,这能让人建立起新的兴奋点,抑制疾病的发作。此外,要采取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并学习对付各种压力的积极方法,不要回避困难,培养敢于承受挫折的品质,是预防的关键。一旦患有强迫症,可以到精神专科服药配合心理治疗。
 
 
返回顶部